- 当前位置:学历提升 -> 新闻内页
秋意渐浓,许多人却陷入“翻来覆去睡不着、半夜易醒、晨起疲惫”的怪圈。中医认为,秋季属“金”,与肺相应,而“肺主气,司呼吸”,燥邪易伤肺阴,导致心神失养、肝郁气滞,进而引发失眠。此外,昼夜温差大、阳气收敛不及,也会扰乱人体生物钟。别担心!中医从“调脏腑、通经络、养心神”出发,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安眠方案,助你告别秋夜辗转。一、穴位按摩:睡前10分钟,按走失眠烦恼
中医认为,失眠与“心肾不交、肝郁化火、痰热内扰”密切相关。通过按摩特定穴位,可疏通经络、调和阴阳,快速缓解失眠症状。
1. 神门穴(安神助眠“开关”)
位置:手腕小指侧横纹末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。
操作:用拇指指腹顺时针轻揉3分钟,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度。
功效:神门穴为心经原穴,主“心神”,按摩可宁心安神,改善入睡困难、多梦易醒。
2. 安眠穴(天然“催眠药”)
位置:耳后高骨(翳风穴)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。
操作:双手中指指腹同时按压,持续按压2-3分钟,或用刮痧板轻刮10次。
功效:安眠穴为经外奇穴,专治失眠、头痛,按揉后能迅速放松头部神经,缓解焦虑。
3. 三阴交(调肝脾肾,助眠“黄金点”)
位置: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3寸(四横指),胫骨内侧后缘。
操作:用拇指或按摩棒点按,每侧按压2分钟,配合深呼吸。
功效:三阴交为肝、脾、肾三经交会穴,按摩可滋阴降火、疏肝理气,适合因情绪波动导致的失眠。
小贴士:睡前1小时进行穴位按摩,配合轻柔的背景音乐,效果更佳。二、药膳食疗:吃对食物,睡得更香
秋季失眠多因“燥邪伤阴、心火亢盛”,饮食需遵循“滋阴润燥、清心安神”原则。以下3款药膳,简单易做,助你安眠。
1. 酸枣仁百合粥(清心火,安神志)
材料:酸枣仁15克(打碎)、百合30克、大米100克、冰糖适量。
做法:酸枣仁加水煎煮30分钟,取汁与大米、百合同煮成粥,加冰糖调味。
适用:心烦易怒、入睡困难者,每周食用2-3次。
2. 莲子桂圆汤(补心血,固肾气)
材料:莲子20克、桂圆肉15克、红枣5枚、冰糖适量。
做法:莲子去芯,与桂圆、红枣同煮30分钟,加冰糖调味。
适用:体虚乏力、夜间易醒者,睡前1小时饮用温热汤品。
3. 桑葚枸杞茶(滋肝肾,乌发明目)
材料:干桑葚10克、枸杞10克、菊花5克。
做法:所有材料沸水冲泡,代茶饮,可反复冲泡至味淡。
适用:长期用眼过度、头晕耳鸣的失眠者,每日1杯。
禁忌:脾胃虚寒者(易腹泻)慎用酸枣仁、桑葚;糖尿病患者减少冰糖用量。三、中药足浴:泡脚15分钟,引火下行助睡眠
中医认为“足为六经之根”,双脚分布着60多个穴位,与全身脏腑相连。秋季睡前用中药泡脚,可温通经络、引火下行,缓解失眠。
推荐方剂:安神助眠足浴方
材料:艾叶20克、夜交藤30克、合欢皮20克、丹参15克。
做法:将药材加水煎煮20分钟,取药汁兑入温水(40℃左右),泡脚15-20分钟,至后背微微发热。
功效:艾叶温经散寒,夜交藤、合欢皮安神解郁,丹参活血化瘀,四药合用可改善血液循环,舒缓神经紧张。
注意:
足部有伤口或感染者禁用;
泡脚后立即擦干双脚,穿棉袜保暖;
老年人泡脚时间不宜过长(10分钟即可),避免头晕。四、情志调摄:睡前“三不要”,让心神归位
秋季万物凋零,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,而焦虑、抑郁会直接导致失眠。中医强调“心神安宁则眠安”,睡前需避免以下行为:
1. 不要过度用脑
睡前1小时停止工作、学习,避免思考复杂问题。可阅读轻松的书籍或听轻音乐,帮助大脑放松。
2. 不要情绪激动
避免与家人争吵、看恐怖或刺激性的影视节目。若情绪波动,可练习“深呼吸法”:吸气4秒→屏息7秒→呼气8秒,重复5次,平复心绪。
3. 不要依赖手机
手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干扰睡眠。建议睡前30分钟将手机调至“夜间模式”或放置在卧室外。
小妙招:睡前在床头放一个苹果或橘子,果香可舒缓神经,帮助入睡。结语:顺应秋气,安眠自来
秋季失眠是身体发出的“调整信号”,通过穴位按摩、药膳食疗、中药足浴和情志调摄,可从根本上调和脏腑、平衡阴阳。若失眠持续超过2周,或伴随头晕、心悸等症状,需及时就医,排除器质性疾病。记住,安眠不是“强求”,而是“顺应”——顺应秋季收敛之气,让身心回归宁静,自然能拥有高质量睡眠。愿这个秋天,你与好眠常相伴!
联系地址: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华神大厦B座五楼; E-mail:sckxys@foxmail.com
秘书处:028-87788670;事业部:028-87769288;秘书处医小古:15756591911;医宗微课网-您身边的医养课堂
版权所有 ◎2008-2024 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 ㊣版权声明 四川养生网 蜀ICP备1301542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