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当前位置:学历提升 -> 新闻内页
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,身体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,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与成人不同,用药方法亦有差异。药店里的药品种类繁多,许多药品广告容易误导家长,进而造成不合理用药,甚至导致不良反应。专业药师的指导对于保证儿童合理用药尤其重要。
使用抗菌药物须慎重
对于感染性疾病,首先要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。严重的细菌性感染必须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,否则可能使病情加重,甚至发展成败血症、脑膜炎等严重疾病。需要注意的是,出现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时,绝大多数患儿不需要“抗菌药物+抗病毒药”同时使用。
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减少耐药的发生很关键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一旦开始使用抗菌药物,一定要保证足量、足疗程。目的是将细菌彻底杀死,避免耐药细菌的产生。
不是越高级、越贵的抗菌药物越好用。如果怀疑细菌感染,可配合医生进行相应标本(血、尿、痰、便等)的采集,根据细菌敏感性选用适合的抗菌药物。
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有医生的处方。家长不能仅凭症状和经验,就给孩子使用之前剩下的抗菌药物。
不可滥用抗病毒药物
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,因此不必借助抗病毒药物医治普通感冒。过度服用抗病毒药物还会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。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入了金刚烷胺,此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效果,但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等并无治疗效果。
不少家长没有弄懂复方感冒药成分,同时给患儿服用2种以上的复方感冒制剂,这会导致伪麻黄碱、镇咳药(右美沙芬等)、抗组胺药(氯苯那敏、西替利嗪、酮替芬等)的超剂量用药,不但不能缩短病程,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,给患儿带来安全隐患。
正确选择退热药
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是儿童最常用的退热药,一般口服或直肠给药。布洛芬制剂与对乙酰氨基酚一样,副作用少,是儿童退热的一线用药。需要注意的是,二者只可选其一,不可联合使用,目前临床上尚没有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。
另外,大部分感冒药中都含有退热药成分,如果没有医师或药师的指导,不可采用“感冒药+退热药”的方案,以免酿成药源性肝损伤或其他严重后果。
理性看待灌肠用药
很多家长认为,灌肠比静脉输液更安全。栓剂塞入距肛门口约2厘米处,可使50%~75%的药物避开首过效应。首过效应是指药物口服后通过肠黏膜及肝脏灭活代谢后,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,药效下降的效应。然而据有关文献报道,幼儿灌肠时的肛管插入深度,往往在3厘米以上。直肠给药的主要目的是免于肝脏首过效应,但如果给药位置过深,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应慎重选择。
治腹泻不是仅“止泻”
腹泻时是否需要用药,不取决于患儿大便性状和排便次数,而是需要确定腹泻的原因。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,要用抗菌药物。如果需要吸附类药物(蒙脱石)和微生态制剂(四联活菌等)联用,建议先服用吸附类药物,将肠道彻底“清扫”后,再佐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。两者间隔时间至少2小时。
若上述三类药物共用,应先用抗菌药物,再用吸附类药物,最后使用微生态制剂。用药顺序和间隔时间应遵医嘱,切不可自作主张。
有些药不能用牛奶送服
大部分抗菌药物不宜与牛奶同服,否则抗菌效果会严重“打折”,甚至完全失效。牛奶中的蛋白质容易与乳酸钙、葡萄糖酸钙、葡萄糖酸锌等常用的钙、锌制剂形成凝块,破坏吸收,削弱药效,加重胃肠道负担。牛奶中的磷还容易使铁剂沉淀,不利于铁元素吸收,影响补铁效果。
提醒广大家长,孩子用药一定要听从医师和药师的指导,切不可自作主张,以免引发不良后果。同时,用药时也一定要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,不宜选用成人的药物,一方面药物剂量不好折算,二是容易带来不良反应。
每次宝宝生病时吃药,妈妈们都操碎了心。一部分妈妈认为是药三分毒,担心药会有副作用,对宝宝身体不好,病情稍有好转就停药;还有一部分妈妈正好相反,担心效果不好,擅自给宝宝增加药量或几种药混着吃。
错误一:几种药同时吃或中西药混着吃
这样做不但达不到增强药效的作用,反而增加了药物副作用。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,如果同时间服用多种药物,可能会给儿童肝肾带来伤害。若是病情需要多药同服,请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用。
错误二:按大人减半的剂量给宝宝服成人药
孩子的肝脏、肾脏都处于发育中,对药物的代谢功能都没发育完善,绝对不能给儿童随意服用成人药物。
错误三:上次吃剩的药继续吃
这样做是很冒险的。首先,小孩每次生病的情况未必都相同,就算是感冒也有普通感冒和流感,上次的药未必适合这次吃。其次,药品一旦开封后,特别容易变质, 不适合再次服药。
错误四:不同剂型混合服药
儿童对药品剂量反应较敏感,服药剂量要精确计算,不同的年龄,或是相同年龄不同的体重,药量也不同,请一定要遵守用法用量的规定,不要擅自混合服药。
错误五:忘记服药下次吃双倍
千万不要这样做。药物都有副作用,一下子吃双倍剂量的药,副作用也会增加,得不偿失。
错误六:病情改善立即停药
这个要视药物的临床用途而定,不能随便停。如果医生给的药是治疗像流鼻涕、咳嗽这些症状的,当症状消失后,停药一般没有问题;如果医生给的是抗生素治疗,就要完成整个疗程;如果是慢性疾病,更不能随便停药的,以免引发不良后果。
错误七:药效不好立即换药
不建议这样做。如果小孩服药后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更严重的话,家长可以立即带小孩回原来医院就诊,由医生判断是否有新病情出现;如果病情没太大变化,不必太紧张,可再观察一两天。但绝不能私自换药,以免造成更大的未知风险。
在给宝宝用药,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谨遵医嘱,用药前要仔细确认好药品的选择和剂量是否正确,不要擅自给宝宝使用其他药品或保健品。希望各位家长都能掌握安全用药的原则,保障宝宝健康快乐地长大。
小儿用药误区有哪些
宝宝的健康一直以来都是爸爸妈妈最关注的事情,但是家长们用药也要千万注意。那家长们了解的小儿用药误区有哪些?
1、给宝宝服用成人药
有时候家里孩子生病了,家长们总是认为可以把成人的药物给宝宝吃,只要剂量上和宝宝区别开就好。但这种做法是很错误的,儿童本身的器官组织,并没有发育完全,尤其是肝肾功能,极易造成肾脏的损伤。
2、儿童少用抗生素药
使用抗生素容易形成儿童的抗药性,甚至引起发育不良。因此,不到非得使用抗生素的时候,是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的。
3、不要用牛奶服药
因为牛奶中所有的钙物质与很多药物会发生作用,会导致药效降低,药物中毒等情况的出现。
4、不用糖水服药
有些药物口味苦涩,很多家长会选择使用糖水来进行矫正口味。但其实糖水中含有过多的矿物质元素,这些过多的矿物质元素会与药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,产生沉淀,致使疗效大打折扣。过多的糖会降低药物的功效,甚至有抑制退烧药的作用。
5、家长不要盲目的给宝宝吃营养品或补品
儿童正处于一个骨骼的发育期,过多的补品容易造成骨龄的成熟,导致身材矮小,性早熟等。
小儿用药注意事项
小儿用药注意事项是有很多的,因此家长们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多多注意。现在,小编就带宝宝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1、给药剂量要准确
儿童给药物量一定要根据日龄或体重计算给药量。因给药量大或静点速度过快,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或耐受性,就有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。
2、药物的选择要合适
儿童一些重要器官,如肝、肾均未发育成熟,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,肾清除功能较差,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、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。比如解热止痛药的应用,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,在没有查出病因前,滥用解热止痛药,会掩盖病情,妨碍正确诊断,耽误治疗。
特别是幼儿高热时,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,还会引起出汗增多、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。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的患者,应禁用或慎用阿斯匹林、保太松等药物。
3、联合用药须注意的问题
药物种类不易过多,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。不要联用可使毒性增加的药物,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(氨基糖甙类药物)联用。
4、用药后要密切观察
如果出现寒颤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皮疹等身体不适,应立即停药,进行相应处理。
小儿常见病如何用药
首先,就是感冒。感冒又称上感,90%由病毒感染引起,即急性的上呼吸道感染,是小儿常见病,一年四季均可发病。主要症状有流鼻涕、鼻塞、打喷嚏、咽部不适,并伴有咳嗽发热。如果宝宝感冒症状较轻,一般就注意休息,并且多饮水,在三至四天内即可自愈。
宝宝发热时,可用降温贴或退热栓降温。另外,可以用一些常见的西药,例如小儿氨酚烷胺颗粒、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、酚麻美敏混悬液等,这些都可用于小儿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、头痛、四肢酸痛、打喷嚏、流涕鼻塞、咳嗽咽痛。
第二,腹泻 ,即一日内排便超过三次,或带有未消化的食物,脓血者称为腹泻。腹泻的治疗原则就是调整和早期进食,预防和纠正脱水,合理用药,加强护理。用药物治疗时,首先是补液、补盐、补钾、补钙,而后是退热,大多用物理疗法,最好就是止泻。常用的止泻药物有婴儿健脾散 、妈咪爱等。
第三,上火。上火主要症状为,手足心热,大便不调,厌食偏食,小便赤黄,口舌生疮,咽喉肿痛等。建议宝妈给宝宝服用八宝惊风散、健儿清解液这类清热解毒的药物。
小儿喂药错误方法
首先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,千万不要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。这种用药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。其次,宝妈不要擅自任意地加大或减少药量。如果用药剂量大,其毒副作用也越大,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。如果用药剂量少,达不到效果,宝宝可能会发病反复,容易让宝宝的身体产生耐药性和其他的不良反应。
另外,婴幼儿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,很容易发热,这时宝妈不要盲目地给宝宝使用退热药。最佳的方法是物理降温和多喝水,如果宝宝没有好转再带宝宝去医院检查。还要提醒的是,很多宝宝看似症状相同,但是病情却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的。
就算是同一个宝宝得了与先前完全相同的病,家长在给宝宝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,也需要咨询医生,最好带宝宝去医院检查,让医生来作判断。家长们不能因一时之懒而选择擅自分享药物。最后,当宝宝吃某种药物已2-3天还没有好转,就不能更吃了,说明宝宝的病症并不是表面看的那么简单,需要尽快带他去看医生。不然有可能会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让疾病出现恶化。
联系地址: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华神大厦B座五楼; E-mail:sckxys@foxmail.com
秘书处:028-87788670;事业部:028-87769288;秘书处医小古:15756591911;医宗微课网-您身边的医养课堂
版权所有 ◎2008-2024 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 ㊣版权声明 四川养生网 蜀ICP备1301542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