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站点公告:
  • 立足四川、面向行业、辐射全国、放眼世界! 本着服务社会、服务民众、服务产业、服务会员的办会理念,促进民众健康、美丽、快乐、长寿!

  • 当前位置:养生文化 -> 新闻内页
气候环境与养生的关系
http://www.kxys.org.cn 发布:kxys.org.cn [2018-09-30]


  • 气候环境与养生的关系



    人类生活不仅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,与气候环境也是如此。人要修身养性、健康长寿,就必须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,并积极与之适应,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。


      

    首先,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来调节身体,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。

      

    南方天气炎热,稍稍运动就会出汗,引起烦躁和疲劳。针对这种状况,南方人就应根据龟、蛇等动物的特点,倡导“人的生命在于静养”。因此,南方人以静养生;北方地区气候寒冷,身体容易冷而僵硬,气血不通,所以北方人就从熊、虎等动物的动作中,发现并总结了“生命在于运动”的道理。从而发明了活动肢体身躯、打通体内气血的运动;中原地区气候四季分明,时冷时热,中原人民便自然地受到南北人民文化习俗的影响,结合中原本土实际情况,发明了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。明清以来的太极拳源于中原民间,它就是一种典型的动静结合养生方法。

      

    再者,一年有阴阳消长变化,人气生长收藏规律,脉象变动及色泽变动规律等。《黄帝内经素问》明确指出: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,也就是说人体不仅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,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进一步阐述道:“春应肝而养生,夏应心而养长,长夏应脾而养化,秋应肺而养收,冬应肾而养藏”,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,才能与外界环境交流,保持协调平衡。

      

    《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始终也”,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,肝气内变;逆夏气则太阳不长,内心空洞;逆秋气则太阳不收,肺气焦满;逆冬气则少阴不满,肾气独沉。”,其含义是说:春夏秋冬,人体要随着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,否则,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干扰,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,即使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,也会导致内脏活动失调而发生病变。具体而言春令属木,肝胆应之,若违背了春生之气,则少阳之气不能生长,就会发生肝气内郁之病患;夏令属火,心脏与之相对应,若违背了夏长之气,则太阳之气不能生发,就会发生心气内虚之病患;秋令属木,肺脏与之相应,若违背了秋令,则太阳不收,肺气焦满;若违逆了冬藏之气,就会发生肾气而下泻内病。

      

    由此可以看出,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万物有生而死、有始而终的根本法则,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,违背它就会患病而夭折。四时养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方法。正如《内经·灵枢本神篇》所云:“智者之养生也,必须适四时而适寒暑”。


    自然环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。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地相互地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。人和生物是地球和环境进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里所说的:“人以天地之气生”。


    地理环境因素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人们重视,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云:“一州之气,生化寿夭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高下之理,地势使然,崇高则阴气治之,污下则阳气治之。阳胜者先天,阴胜者后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……高者其气寿,下者其气夭,地之小大异也,小者小异,大者大异。”这就非常清楚地指出:居住在空气清新、气候寒冷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,居住在空气污浊、气候炎热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。可见,居住地方的水土、气候环境对人体是否能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,海拔1500~2000米之间的山区,阴离子密集,确实是长寿的地理环境。根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,百岁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,他们大都生活在森林茂密的山庄和少数民族地区。


    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。我们经常见到,习惯了一方水土的人,如果到另一个地方,就会出现“水土不服”,轻者头晕呕吐,重者腹泻不止,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。也许正是因为水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,才有了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“名都多妖女,京洛出少年”,“苏杭出美女”之类的说法。也正是由此,才出现了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和风水术。它是以探究人生命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基本特征的,对这种对应关系自然有着独到的见解。《玄女青囊海角经》一书卷四论及土地时曾说:“圣贤之地土多少石,仙佛之地多石少土。圣贤之地清秀奇雅,仙佛之地清奇古怪。”由此可以看出,水和土对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影响很大。


    众所周知,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,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仅仅依靠治病的途径来达到延长人类寿命的目的,潜力是十分有限的。因为近百年来,人类死亡原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它已从以往的各种传染性疾病,改变为以衰老性疾病为主要原因。引起这些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,但其中恶劣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。早在100多年前,英国医生就发现,在英国,生活在粘土、砖土和河谷冲积土分布区的居民,癌症死亡率很高,而生活在古老、坚硬的岩层区和排水良好的地区的居民,癌症发病率则很低。美国学者也发现,美国的癌症高发区集中在东北部、五大湖周围以及西部沿岸地区。


    在我国,癌症的分布在大的区域范围里,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。即使在小范围内,各种癌症也都有独特的地理分布。如肝癌的高发区集中在福建、广东等地;食道癌高发区主要在北方,其中河南、河北、山西三省交界处的食道癌高发区呈同心圆分布,发病率由中央区向周围逐渐降低。这与当地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。


    中医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,调整体力,抗御疾病,防治疾病的需要。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。


   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,养生一词最早见于《庄子》内篇。养生,又称摄生、道生、养性、卫生、保生、寿世的意思等。所谓生,就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的意思;所谓养,即保养、调养、补养的意思。总之,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,达到保养生命、健康精神、增进智慧、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。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,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。健康也是长寿的先决条件,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。


   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、气候环境、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。在环境中,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。这些因素,可概括为物理的、化学的和生物学的,不仅错综复杂,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,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,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,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,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,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,或者超过一定限度,就要危害健康,引起疾病,甚至造成死亡。


    因此,人要健康长寿,就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,明白环境与人的关系。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、辩证的自然综合体,一切生物都要适应环境而生存,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,而且还要利用、支配和改造环境。这样人才有可能“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。





    更多资讯请关注四川省科学养生促进会官方网站http://www.kxys.org.cn    


    或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

    1538017186966063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