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当前位置:学历提升 -> 新闻内页
“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”当夏日的热浪裹挟着蝉鸣席卷而来,7月7日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——小暑。此时,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步入盛夏,气温攀升、降水增多,空气里弥漫着潮湿与闷热,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的民谚生动描绘出这一时节的酷热难耐。然而,小暑不仅是自然气候的转折点,更是中医养生中“冬病夏治”的黄金期。顺应天时,科学调养,方能在这炎炎夏日里守护身心健康,为秋冬储备能量。
一、暑湿交蒸:小暑养生的核心挑战
小暑时节,暑热与湿邪双重夹击,成为养生最大的“拦路虎”。中医理论认为,暑为阳邪,性炎热,易耗气伤津,导致人体出现口渴、乏力、气短等症状;湿为阴邪,性黏滞,易困脾碍胃,引发食欲不振、腹胀腹泻、头身困重等问题。两者交织,形成“暑湿”之邪,对人体健康构成多重威胁。
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也印证了这一观点。高温高湿环境下,人体汗液蒸发受阻,散热效率降低,易引发中暑;同时,湿热环境利于细菌滋生,增加胃肠道感染风险。此外,夏季阳气浮越于外,内脏阳气相对虚弱,若贪凉饮冷,更易损伤脾胃,导致免疫力下降。因此,小暑养生的核心在于“消暑宁心、健脾祛湿”,通过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多维度调养,平衡体内阴阳,抵御外邪侵袭。二、饮食调养:清热祛湿,健脾养胃
1. 药食同源:巧用天然食材解暑湿
小暑饮食宜遵循“清热解暑、健脾利湿”原则,多选用甘寒、淡渗之品,少食辛辣油腻、生冷寒凉之物。以下推荐几款经典养生方:
山药莲子薏仁汤:山药补脾益肺,莲子养心安神,薏仁健脾利湿,三者同煮,既能滋养脏腑,又能化解湿邪,是小暑养生的“黄金搭档”。
荷叶冬瓜老鸭汤:鲜荷叶清香升散,消暑利湿;冬瓜清热利水;老鸭性凉,滋阴补血。此汤清润不腻,尤其适合暑热伤津、脾胃虚弱者。
绿豆百合汤:绿豆清热解毒、消暑利水,百合润肺止咳、清心安神,加入冰糖调味,既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,又能安抚烦躁情绪。
2. 时令鲜蔬:自然馈赠的养生宝藏
小暑时节,大量时令蔬果上市,其中不乏药食两用之品:
黄鳝:民间有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之说。黄鳝性温,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,对夏季食积不消、腹泻有良效。
苦瓜:虽味苦,却富含苦瓜素、维生素C等成分,具有清热泻火、降血糖、抗病毒的功效。凉拌或清炒,既能开胃解暑,又能增强免疫力。
丝瓜:性凉味甘,清热通络、化痰止咳,适合暑热烦渴、咳嗽痰多者。搭配豆腐或鸡蛋烹制,营养更均衡。
3. 饮食禁忌:避开养生“雷区”
忌贪凉饮冷:过量食用冰淇淋、冷饮会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痛、腹泻。建议饮用常温或微凉的白开水、淡盐水,或自制酸梅汤、薄荷茶等天然饮品。
忌辛辣油腻:辣椒、油炸食品等易助湿生热,加重脾胃负担。夏季饮食应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如清蒸鱼、凉拌黄瓜、绿豆粥等。
忌暴饮暴食:高温环境下,胃肠蠕动减慢,暴饮暴食易引发消化不良。建议少食多餐,每餐七八分饱即可。三、起居有常:避暑防寒,顺应自然
1. 作息调整:子午觉养阴阳
小暑后昼长夜短,人体阳气旺盛,宜顺应自然规律,晚睡早起,但不可熬夜伤阴。中医提倡“子午觉”,即子时(23:00-1:00)大睡以养阴,午时(11:00-13:00)小憩以养阳。午睡时间以20-30分钟为宜,过长反而会加重疲劳感。
2. 环境调适:清凉通风,防霉除湿
温度控制: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建议保持在26℃-28℃,避免直吹身体,尤其是颈部、腹部等薄弱部位。夜间睡眠时,可开启“睡眠模式”或定时关闭,防止温差过大引发感冒。
湿度管理:使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,保持室内湿度在50%-60%。衣物、被褥需勤洗勤晒,防止霉菌滋生。
通风换气:每日早晚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引入新鲜空气,降低室内病菌浓度。
3. 衣着选择:透气吸汗,护住关键部位
夏季衣着应以轻薄、吸汗的棉麻丝质为主,避免化纤材质。年轻人切勿因追求时尚而过度暴露腹部、肩颈、膝盖等部位,以免寒邪入侵。建议随身携带薄外套或丝巾,在空调房、商场等场所护住关键部位。四、运动养生:动静结合,适度为宜
1. 运动时间:避开高温时段
小暑运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,避免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。户外活动时需做好防晒措施,如戴遮阳帽、涂抹防晒霜、携带淡盐水等。
2. 运动方式:低强度、舒缓型
推荐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低强度运动,既能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体质,又不会因大汗淋漓而耗伤阳气。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更换干爽衣物,避免着凉。
3. 静坐调息:心静自然凉
高温天气易引发烦躁情绪,可通过静坐调息、聆听音乐等方式平复心神。唐代名医孙思邈推崇的腹式呼吸法值得借鉴:闭目静坐,吸气时腹部隆起,呼气时腹部收缩,每次练习10-15分钟,有助于降低心理温度,缓解焦虑。五、冬病夏治:借天时祛寒邪
小暑正值“三伏”头伏前后,是“冬病夏治”的最佳时机。中医认为,夏季阳气旺盛,人体毛孔张开,此时通过穴位贴敷、艾灸、拔罐等疗法,可疏通经络、温阳散寒,对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关节炎等冬季易发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三伏贴:首次贴敷前需试贴15分钟,无红肿痒痛再使用;成人贴敷2-4小时,儿童半小时至1小时,避免灼伤皮肤。孕妇、发热者、皮肤溃烂者禁用。
艾灸足三里:足三里为“保健要穴”,艾灸此穴可疏通经络、调理脾胃、增强免疫力。每日艾灸10-15分钟,以局部温热感为宜。
按摩丰隆穴、承山穴:丰隆穴健脾祛湿,承山穴振奋阳气,两穴合用可化解体内湿邪。每日用按摩锤轻敲5-10分钟,力度以酸胀感为度。六、情志调摄:平和心态,安然度夏
小暑时节,心火易旺,情绪波动易引发失眠、头痛、血压升高等问题。中医提倡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”,即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大喜大悲。可通过以下方式调节情志:
聆听音乐:古琴曲《山居吟》《文王操》等徵调音乐,具有清心除烦、安神定志的功效。
阅读书法:沉浸于书籍或书法创作中,可转移注意力,缓解焦虑情绪。
社交互动:与亲友聚会聊天,分享生活趣事,避免独处时的孤独感。结语:顺应天时,拥抱健康
小暑,是盛夏的起点,也是养生的关键期。通过科学饮食、合理作息、适度运动、冬病夏治和情志调摄,我们不仅能抵御暑湿之邪的侵袭,更能借天时之利,调和阴阳,增强体质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”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,以平和之心迎接盛夏的挑战,在炎炎夏日里收获健康与活力!
联系地址: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华神大厦B座五楼; E-mail:sckxys@foxmail.com
秘书处:028-87788670;事业部:028-87769288;秘书处医小古:15756591911;医宗微课网-您身边的医养课堂
版权所有 ◎2008-2024 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 ㊣版权声明 四川养生网 蜀ICP备1301542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