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站点公告:
  • 立足四川、面向行业、辐射全国、放眼世界! 本着服务社会、服务民众、服务产业、服务会员的办会理念,促进民众健康、美丽、快乐、长寿!

  • 当前位置:行业资讯 -> 新闻内页
秋季“养生秘籍”:养生6要诀千万别忘了!进补有哪些禁忌?
http://www.kxys.org.cn 发布:kxys.org.cn [2018-09-07]


  • 秋季“养生秘籍”:养生6要诀千万别忘了!进补有哪些禁忌?



    熬过了高温的盛夏,人们普遍感觉耗损过多。俗话说: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,这说的是夏天过度的损耗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,即使夏天不生病,入秋之后也会产生疲倦乏力感。中医认为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因此,入秋之后也到了一年之中的进补时节,此时调养好身体,能为安然过冬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
    【秋季养生6要诀千万别忘了】


    忌悲。中医理论认为,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,悲伤容易伤肺。反过来,肺气虚了,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,也易产生悲伤的情绪。所以,秋天自我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舒畅,切忌悲观伤感,即使遇到伤感的事,应主动予以排解,以避肃杀之气。同时,还应尽量收敛神气、平和心态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

    咽津。秋季多干燥,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等不适。《道藏·玉轴经》提出,“真液养真阴”,就是教大家咽津,具体方法为:舌头在嘴里搅动,以刺激唾液的产生,然后分成3次咽下,并有意识地将其送入丹田。


    润肺。秋天的饮食强调滋阴润肺。《饮膳正要》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。”就是说可适当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白萝卜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萝、乳品等柔润的食物,以益胃生津;也可熬生地粥,以滋阴润燥。另外,吃百合、秋梨等也可润肺。


    食酸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说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。”就是说酸味能收敛肺气,辛味则发散泻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所以要尽量少吃葱、姜等辛辣食物,适当多吃酸味的果蔬。


    秋冻。秋天刚至的时候,暑热未尽,早晚温差大,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情况,这时不宜立刻增加衣物。秋天微寒的刺激,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,使皮肤代谢加快,机体耐寒能力增强,更能适应即将来临的冬季。当然,秋冻也要适度且因人而异,不能冻得打寒战,老人和孩子则要注意保暖。


    秋膘。炎热的夏季,人们普遍胃口较差,立秋以后,天气虽热,但人们身上再无黏腻不适的感觉,于是想要吃点好的,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,因此民间有“贴秋膘”一说。贴秋膘最常吃的是炖肉。不过,一来现代人普遍饮食热量偏高,二来很多人本身体重就超标,所以贴秋膘一定要适度,不宜大吃大喝,特别是少食肥甘厚味。


    【量身定制秋季“养生秘籍”】


    穿衣:常备一件薄外套。初秋季节,气温早晚略凉、中午仍较为炎热。这时候千万不要凭一时感觉而随意增减衣物,最好身边常备一件薄外套,以防温度骤然变化,导致受寒感冒,或者中暑昏厥。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衣物,否则会削弱身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能力,更容易受凉感冒。但是深秋季节气温低时,就应该及时增加衣物,尤其是体弱老人和儿童,更应该要注意。


    饮食:凉润为主少辛辣。秋季宜收不宜散,饮食上应注意减少辛辣味道食物,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。同时由于秋季燥邪当令,气候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,导致干咳、少痰、便秘等情况,饮食上可以略微增加一些凉润食物,但不宜进食过多寒凉的食物,以免损伤人体阳气。秋季可以适当增加食物芝麻、蜂蜜、枇杷、梨、百合、山药等食物。


    居家:保持空气新鲜洁净。秋高气爽,适合给居所经常通风换气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。同时起居也要注意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,而早起使肺气得到舒展,防止收敛太过。在白天天气炎热时可继续使用空调、电扇等,而夜间气温凉爽时,可适当开窗通风。


    运动:散步慢跑最安全。初秋时节,中午温度较高,还是建议在早起或晚上温度较为凉爽时进行运动。同时运动后注意及时擦汗,以免受风,引发疾病。通常来说散步、慢跑都是比较安全的运动方式,而有运动基础的人可选择在天气好时进行户外活动,如跑步、登山、远足等。


    精神:欣赏美景愉悦心灵。秋季在五脏应于肺,而肺在情志方面和悲忧相对应,所以如果过度悲忧会损伤人体肺气;而肺气虚弱,也会使人容易出现悲伤忧虑的情绪。秋季需要注意培养乐观愉悦的心情,保持情绪安宁稳定,避免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影响到自身。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,就是利用登高远眺、欣赏美景来达到心旷神怡、消散不良情绪的目的。


    预防:重视保健防秋燥。秋季容易出现胃肠炎、咳嗽等疾病,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,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;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宣肺化痰、滋阴益气的中药来缓解秋燥。贝母蒸梨、菊花茶、桔梗甘草茶等可以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、咽干等症状,而山药核桃粥可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。


    【秋季养生防秋燥五妙招】


    对于秋燥,中医养生有哪些应对措施呢?


    1.皮肤干燥要保湿:秋天气候干燥,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、瘙痒甚至皲裂。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的事情就是补水,每天多喝水,也可以多喝一一些缓解秋燥的汤水;然后手提包里带上一瓶保湿的喷雾,时常喷一喷皮肤,保持湿润。沐浴后,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,减少皮肤的水分丢失。


    2.调畅情志精神好:进入秋天,人们目睹凄风冷雨、花草枯萎、秋叶飘零、万物萧条的景象,心中常会涌起悲秋、凄凉之感,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易产生抑郁情绪。可谓是“多事之秋”,悲秋可损伤肺气,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,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。因此,注重调摄精神为秋季养生之要务。对中老年人来说,应养成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,乐观开朗,宽容豁达,淡泊宁静的性格。要收神敛气,保持内心宁静,情志平和,避免或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。其次要尽量多晒太阳,入秋后,日照时间减少,褪黑激素相对增多,甲状腺素、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,人的情绪处于低沉状态。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射,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,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。


    3.滋阴润肺调饮食:秋天气候干燥,除了可导致外部的皮肤干燥皲裂、毛发脱落、口干舌燥,还容易发生燥咳。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,秋季还可出现大便燥结。为防止秋燥,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、防燥护阴为主,可多吃梨、苹果、葡萄、香蕉、萝卜、百合及绿叶蔬菜,以助生津防燥,少吃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。像鸭肉、海参等食品为此时润燥佳品,鸡肉、猪肉、牛肉、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。但对于羊肉、狗肉等温热食物,除非阳虚体质者,应尽量少吃。


    同时秋天天气转凉,饮食会不知不觉地量,热量摄入大大增加,人体内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。人们稍不小心,体重就会增加,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。所以,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。首先注意饮食的调节,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品,如燕麦、扁豆、胡萝卜、番茄、黄瓜等。其次饮食宜清淡,避免油腻,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如西兰花、藕、银耳、梨、芝麻等。


    4.劳逸适度解秋乏:俗话说,春困秋乏夏打盹。民间还有句老话,“夏过无病三分虚”,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。中医认为夏天重“暑”,秋天重“燥”。夏秋交接之后,人极易倦怠、乏力等,导致脾虚、胃虚、气虚,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。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,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,但为了不影响当时工作和生活,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。首先,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如散步、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,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,应逐渐增加运动量。其次,尽可能保持夜间充足的睡眠,并且要坚持午睡。做到劳逸结合,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秋乏。


    5.秋冻也要避风寒:“秋冻”是秋天“薄衣御寒”的养生之道,,但一定要做到“秋冻”有节。立秋后,气温日趋下降,昼夜温差逐渐增大,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南侵,出现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现象。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,循序渐进地练习“秋冻”,加强御寒锻炼,可增强心肺功能,提高机体抗寒能力,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。但如果到了深秋时节,遇天气骤变,气温明显下降,仍是薄衣单裤,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,引发感冒等病,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慢阻肺、心脑血管病患者,要适时地增加衣服,防寒保暖。


    我们以黄帝内经来作为我们的养生宗旨,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”


    【秋季进补有哪些禁忌】


    1、忌无病乱补


    “无疾不吃药,无病不乱补”应该是生活常识,现在人们生活好了,就总想着吃补品,“以妄为常”,反而动摇了身体的基础,诱发现代疾病,或增加得病风险。所以在用药物进补前,一定要先咨询医生,做到有的放矢,治病防病,且莫作得不偿失,乱补生乱的事来。


    2、忌恒补不变


    “恒补”就是一直或长期服用一种补品。这是不科学的,一则效果大打折扣,二则副作用长期积累,会影响体内诸多平衡,至少有营养上的偏差而失去进补作用。所以,恒补也是得不偿失的进补禁忌。


    3、忌凡补必肉


    肉的确是进补好食材,但不是时时都必须。肉食一多,就消化不良,久之,“三高”等很多疾病接踵而来。所以,补要根据身体状况。其实,萝卜白菜都是很好的“补品”。


    4、忌越贵越补


    “物以稀为贵”是社会集体思想意识,放在养生上,就完全荒谬了。人类是靠众多食材生存延续下来的,稀罕之物必有针对,就不是常规用途。所以常态养生食材,只有适宜或不适宜,没有贵、贱之分。


    5、忌重进轻出


    有“进”,相应就要有“出”,吃进再好的补品,滞留不畅通,脾胃不运化,也就谈不上“补益”了,所以进补先排毒。或者说,当脾胃消化和肠道排泄都正常时,才考虑进补,才能补出“益”来。


    6、忌多多益善


   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。认为“多吃补药,有病治病,无病强身”是不科学的。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,不思饮食;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、呕吐和腹泻。


    7、慕名进补


    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,人参价格高,又是补药中的圣药,所以很多人服用,但要注意的是,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、烦躁激动、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状。


    8、不分虚实


   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,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,虚症又有阴虚、阳虚、气虚、血虚之分,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,否则会适得其反。


    9、以药代食


    药补不如食补,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。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。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;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,顺气宽胸,化痰止咳;多吃山药能补脾胃。日常食用的胡桃、花生、红枣、扁豆、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。


    【秋季不同时候进补的原则】


    1、初秋:清补为上


    建议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、清热的食物或药物,以消除夏日酷暑的“后遗症”,并调理脾胃功能,为仲、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。如润肺生津的木耳、补而不滞的山药、润肠养发的芝麻、清心润肺的百合等。


    2、仲秋:和中为要


    所谓“和”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、大辛大咸,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。另外,饮食应走中庸之道,如饮食时间、饥饱、寒热等要适当,饮食要定时,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,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。俗话说“饭后留一口,活到九十九”、“饭吃八成饱,病痛不找我”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。


    3、晚秋:益气散寒


   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,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,因肺主气,又为娇脏,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虚,故养生时应注意吃些益气散寒的食品。在加强营养,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,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,并忌生冷。


    【秋季重点调养肺】


    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,秋季调养的重点是养肺。


    秋季天气转凉,阳气渐收,阴气渐盛,阴长阳消。秋冬要注重养阴,秋天要注意防燥,保肺金。


    深秋季节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饮食要以“滋阴润肺”为基本准则。清润甘酸的东西比如银耳百合粥,还有清凉的东西比如梨水、荸荠水都适合秋天吃。


    此外,秋天宜吃酸甘化阴生津、滋阴润肺的百合、银耳、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甘蔗、话梅、山楂等酸味食品;多饮水、多吃水果与绿叶蔬菜,少吃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辣食品,以免耗伤阴津,出现皮肤干燥、口唇干裂、口舌生疮、咳嗽、毛发脱落等“秋燥”现象。


    不少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到秋天就容易旧病反复,咳嗽且干咳少痰。呼吸有些不畅,就跟肺金的燥热有关系,在北方,很多人到秋天容易皮肤干、鼻子干、嘴唇干,这都是与秋天由燥气所主有关。


    在起居方面,早秋要防温燥,晚秋防凉燥,还要防秋季的感冒。


    最适合的运动是太极、八段锦。用小力度运动,避免损害健康。


    养肺也要注意控制情绪,减少悲伤,保持神志安宁,舒张收敛有序,保持积极、乐观、平和的心态。笑是一种最“便宜”且有效的养肺方法。


    早秋时节温度较高,经过一个夏天,尤宜顾护脾胃,饮食宜清淡,多食健脾养胃的食物,如山药、莲子、扁豆、薏苡仁、山楂、牛奶、豆制品等,忌食辛辣油腻厚味之品,忌过饥过饱,以免伤及肠胃。


    患有慢性胃病者,特别要注意胃脘部的保暖,适时增添衣服,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,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脘痛或加重旧病。


    【寒病起,三个部位不能冻】


    不少人觉得,这是难得的清爽季节,中午时分气温仍然挺高,所以依然穿着凉鞋、短袖短裤或者裙装,感受秋风拂面的感觉!虽说有“春捂秋冻”的说法,不过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、医学博士王雪梅提醒,身体有三个部位不能“秋冻”。


    首先是头部,头为诸阳之会,如果保护不好,阳气会丧失,头颈部位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,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


    第二个是腹部,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,如脾胃经、肝肾经穿过,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。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,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。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,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。


    第三个就是脚,“寒从脚生”,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,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。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流经的“路程”最长,如果脚部受寒,则血液流动瘀滞,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,脏器功能继而受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