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当前位置:时事资讯-> 新闻内页
据《礼记》记载,周代已有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”的礼制,即春分祭日、秋分祭月。秋分虽为祭月正日,但因农历八月十五更接近秋分且月色更明,逐渐演变为祭月的主要节期,“中秋”作为节日名称的固定化则始于唐朝。“中秋”之名不仅标记时间,更蕴含“阴阳平衡”的哲学思想。《周易》“月满则亏”的爻辞,将月相圆缺与人生起伏相对应。中秋满月象征巅峰状态,但暗含衰落危机,这种辩证思维在人体生命周期中同样成立。道家“反者道之动”的哲学,在人体与月相的同步变化中得到完美诠释。
中秋常与秋分相邻,此时昼夜均等、寒暑相平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言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”天地之气由升发转为收敛,正如《周易》乾卦“飞龙在天”转向坤卦“黄裳元吉”,象征着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的转折点。借阴阳的消长变化,揭示着生命运行的规律;凭天人的感应共鸣,印证着生命与宇宙的同源性。中秋时节,天地间呈现“初秋之湿未退,中秋之燥已生”的特殊格局。根据五运六气理论,2025年(乙巳年)四之气白露节气秋行春令,金木相搏导致肺气肃降不利,加之土湿之气偏盛,人体易现咳喘、胸闷、咽干鼻燥之症。此时湿邪困脾,可见腹胀乏力、大便溏稀;燥邪伤肺,则现口干舌燥、咳嗽少痰。
中秋月华如练,自上古以来便是华夏民族与天地对话的特殊时令。在《礼记·月令》《黄帝内经》《周易》等典籍中,中秋被赋予“阴阳交泰、金气始凝”的深刻内涵。古人以“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”的智慧,将此节气视为调和肺金、培补肾水的关键节点,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养生体系。
一、月令典章:上古的养生时序
《礼记·月令》载:“孟秋之月,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。仲秋之月,日在角,昏牵牛中,旦觜觿中。”上古先民通过观测月相变化,将中秋定为“昼夜均而寒暑平”的阴阳平衡点。此时“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”,人体需顺应“肺主秋”的规律,效仿《吕氏春秋》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”的训诫,通过收敛神气、早卧早起实现天人相应。
《周易》乾卦“飞龙在天”与坤卦“含章可贞”的意象,在中秋时节达到完美交融。正如《尚书·洪范》所言“金曰从革”,此时人体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养生当以“润燥养阴”为要,暗合《易传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哲学精髓。
二、饮食之道:五味调和的古法1. 白色入肺的食养智慧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云:“西方白色,入通于肺。”上古食医将百合、银耳、杏仁列为中秋必食之物。敦煌医简记载的“五白羹”(百合、莲子、茯苓、山药、芡实),正是利用白色食物的收敛之性,对应秋季肺气肃降的特性。
2. 膏方进补的时令讲究
马王堆汉墓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已有“秋膏”的记载。中秋后服用以秋梨、川贝、蜂蜜制成的膏方,既可缓解“秋燥”引起的干咳,又暗合《神农本草经》“上品药养命”的理念。但需遵循《千金方》“秋不食姜”的告诫,避免辛温发散之物耗伤肺阴。
3. 酒醴之用的阴阳平衡
《诗经·豳风》“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”的记载,揭示了上古酿酒与节气的关联。中秋饮桂花酒的习俗,实为利用酒性温通、桂花辛温的特性,调和秋季渐生的寒凉之气。但《饮膳正要》强调“酒性热,饮之宜节”,与现代控制酒精摄入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三、起居有常:顺应天时的古法
1. 夙兴夜寐的阴阳调和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的训诫,在上古已形成制度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中,常见鸡形图案,实为先民对“天时”的具象化表达。此时宜戌时(晚7 - 9点)入睡,寅时(晨3 - 5点)起床,顺应肺经当令之时。
2. 衣着增减的寒温之道
《礼记·内则》记载“冬日衣裘,夏日衣葛,春秋则衣布”,中秋时节当遵循“春捂秋冻”的古训。但需如《养生论》所言“不可顿去棉衣”,应采用“洋葱式”穿衣法,内层棉麻吸汗,中层羊毛保暖,外层防风,暗合《周易》“变通趣时”的智慧。
3. 居处调适的五行生克
《黄帝宅经》强调“宅以形势为身体”,中秋后宜将床榻移至西北方位(乾卦所在),以应肺金之气。同时遵循《吕氏春秋》“室大则多阴,台高则多阳”的告诫,保持居室通风透光,避免“阴气积而寒气生”。
四、情志调养:悲秋情绪的化解
1. 登高望远的疏肝之道
《楚辞·九章》“登大坟以远望兮,聊舒吾所愤”的记载,揭示了上古登高习俗的养生内涵。中秋登高可借天地之气疏通肝郁,实为《素问·举痛论》“百病生于气”理论的实践。现代研究证实,登高时深呼吸可增加肺活量,促进血清素分泌。
2. 闻香静心的安神之法
《神农本草经》将菊花列为上品,言其“主风头眩,肿痛,目欲脱”。上古文人“采菊东篱下”的雅事,实为利用菊花辛甘凉之性,疏散风热、清肝明目。配以沉香、檀香焚烧,可形成《千金方》所言“香以养气”的养生效果。
3. 音乐疗疾的五行理论
《礼记·乐记》“宫动脾,商动肺”的记载,为中秋音乐养生提供理论依据。此时宜听商调式乐曲(如《阳春白雪》),其金石之声可增强肺气宣发。而《黄帝内经》“五音入五脏”的理论,至今仍指导着中医音乐疗法。
五、导引按跷、经络养生1. 熊经鸟伸的仿生导引
马王堆汉墓帛书《导引图》中,有专门针对秋季的导引术。模仿熊颈鸟伸的动作,可拉伸肺经、大肠经,对应《素问·血气形志》“肺手太阴之脉”的循行路线。每日晨起练习“鹿戏”,能增强肺主气的功能。
2. 穴位按摩的时令选择
(1)润燥三穴
肺俞穴(第3胸椎棘突下):艾灸可调补肺气。
尺泽穴(肘横纹中):点按能清宣肺气。
太渊穴(腕横纹桡侧):按摩可补益肺气。
(2)健脾双穴
中脘穴(脐上4寸):艾灸温中化湿。
足三里穴(犊鼻下3寸):按摩扶正培元。
3. 足浴养生的古法传承
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已有“温足汤”的记载。中秋后用艾叶、桂枝、生姜煎汤足浴,水温保持在40℃左右,泡至微汗出。此法暗合《黄帝内经》“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”的理论,通过足部六条经脉促进全身气血运行。
六、未病先防:时令疫病的古法应对
1. 药囊防疫的芳香疗法
《山海经》记载的“熏草”(今零陵香),在中秋时节被制成香囊佩戴。孙思邈《千金方》中的“辟瘟囊”,以苍术、艾叶、白芷为主药,利用芳香化湿、避秽解毒的特性,预防时令疫病。
具体配方:苍术、艾叶、白芷各10克制成香囊。
2. 代茶饮方
金银花3克、菊花3克、薄荷2克泡水代茶。对于出现咽干、咳嗽等症状者,可用麦冬10克、玉竹10克、沙参10克煎水代茶。
3. 艾灸扶正的温阳之法
《针灸大成》强调“秋灸关元”,此时艾灸关元穴(任脉要穴)可培补元气。配合足三里(胃经合穴)艾灸,形成“肺脾同调”的养生格局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。
4. 药浴祛邪的古法传承
《肘后备急方》记载的“苦参汤”,以苦参、黄柏、蛇床子煎汤外洗,可治疗秋季皮肤瘙痒。现代研究证实,此方具有抗菌、抗炎作用,与上古“治未病”的理念一脉相承。
《礼记·月令》载:“孟秋之月,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。仲秋之月,日在角,昏牵牛中,旦觜觿中。”上古先民通过观测月相变化,将中秋定为“昼夜均而寒暑平”的阴阳平衡点。
中秋时节话养生,实为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。从良渚文化的鸡形陶器,到马王堆帛书的导引图;从《礼记·月令》的时令训诫,到《千金方》的药膳方剂,古人以“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”的智慧,构建起完整的时令养生体系。
在这个金风送爽的时节,让我们以古法为镜,通过饮食起居的调整、情志的调摄、导引按跷的练习,完成从夏长到秋收的能量转换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,中秋养生之道,终归于“天人合一”的至高境界,实现“形与神俱,尽终其天年”的生命理想。
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
2025-10-06
联系地址: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华神大厦B座五楼; E-mail:sckxys@foxmail.com
秘书处:028-87788670;事业部:028-87769288;秘书处医小古:15756591911;医宗微课网-您身边的医养课堂
版权所有 ◎2008-2024 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 ㊣版权声明 四川养生网 蜀ICP备13015422号-1